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新闻

地热能供暖,现状与挑战

 进入10月,北方已转寒冷,让人担忧的是,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已经开始了重度雾霾,如果冬天的取暖期开始,原本集中供暖所带来的污染,将会雪上加霜,成为雾霾重灾区。新能源供暖是北方供暖市场进行环境改善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渠道,其中地热能供暖在新能源供暖中又最具实力。
 
  地热能供暖包括两种,一是地热井供暖,一是地源热泵供暖。
 
  地热井供暖是通过地热钻井,开采深层天然的地下热水,供给给建筑物,提供冬季所需的热量,此外,还可以提供生活所需的热水。如果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大型区域集中供暖,替代原有的燃煤集中供暖以及小区小锅炉供暖。水源来自地下,不需要额外寻找水源,热源不经过化学燃烧,直接供暖,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是清洁环保的新能源供暖。
 
  地源热泵的原理是地下的恒温与地面变化的温度的温差,为人们提供所需的热量与冷量。冬季,地上冷地下热,提取热量供人们取暖,夏季,地上热地下冷,提取冷量给人们带来清凉,而循环传输热量与冷量的,可以是普通水,也可以是临近的江河湖海水,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生活用热水,便利而清洁。
 
  地热能供暖的现状
  地热能供暖主要利用的是中浅层地热能,这是目前被人们利用得最广泛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在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在地热能的勘察和利用技术普及,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未来利用地热能供暖的国家还会增多,已经开发地热能供暖的国家在这方面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地热能在供暖方面具有其他新能源所不能匹敌的优势,它不仅分布地域广,储量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运行维护上也不像其他新能源那样复杂,因此,即使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地热能供暖也能够得到开发。
 

 
  中国的地热能供暖在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地热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地热井供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地源热泵技术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外,也与太阳能、风能和其他能源形式相结合,形成交叉式技术利用,使能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同时提高市场占有率。
 
  但地热能供暖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地热井供暖的前提是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地热资源勘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国家到地方的地热资源考察,对地热井供暖的开发具有非凡的意义。地源热泵在市场化的发展中,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问题,项目增多的同时,缺乏标准和相应的监管规范,使其中很多项目后继无力,对整个地源热泵市场也造成了影响。

 
  地热能供暖面临哪些挑战?
  问题是暂时的,挑战是永恒的。地热井供暖和地源热泵在供暖领域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他们的挑战。
 
  地热勘察技术上的提升
  既然地热井供暖要以地热资源为依托,那么提高地热勘察技术的精准度就必不可少,地下热水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自有其产生、蕴藏、变化、消亡的规律,通过科学的地热勘察技术,了解地下热水的性质和地质构造,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地热井供暖工程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能够全面提高地热勘察技术,是对地热井供暖的一大挑战。
 
  地源热泵的地下管理
  目前的地源热泵市场,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虽然地源热泵的原理并不难理解,很多热泵公司认为这就是简单地抽取能量,地上基本和空调的配置差不多,然而事实上,地源热泵是地上与地下的完整系统,地上设备再优秀,地下没有摸清状况就贸然开工,不顾及地热生成与补偿的自然规律,必然会被规律惩罚,导致后期的供暖制冷无力——能不能像管理地上一样管理地下,是未来地源热泵技术的一大挑战。

 
  冷热站技术
  冷热站技术是地热能供暖的集大成者,它将地热井供暖与地源热泵供暖技术结合,为特定区域提供更高效的地热供暖与制冷,既合理利用能源,又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同时清洁环保。这种地热能供暖的尖端技术的开发,也是地热能供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来自市场的挑战
  地热能固然具有储量大、无污染、稳定性强等特点,但其初投资费用不低,与煤炭等集中供暖比起来,虽然高效,长期收益比较划算,但短期来说并不廉价,因此,地热能供暖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的挑战。不过,随着地热能利用技术的进步,市场将引导地热能走向更加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道路,地热能供暖会更加经济实惠。
 

  湖北地大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地热勘察、地热钻井地热供暖地热发电地热农业等综合地热开发模式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
 
  地大热能作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高科技企业,积极顺应新能源时代对于地热能在城市建筑供暖方面的需求,依靠自身强大的地热勘察和地热钻井技术实力,一流的地热能供暖开发团队,在地热能供暖行业,积极为新开发的城镇地产提供地热能供暖系统的一站式服务,用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为地产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创造更多更持久的经济收益与生态价值。